氢储能行业今日商机情报(4月21日)
2023-04-21 05:56行研社AI
公司要闻
技术创新
行业资讯
市场动态
华电重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华电公司成功签订多个灵活性改造项目,并且已经完成改造并接入电网。这些项目包括华电土右电厂1、2号机组、新疆红雁池1号机组、乌鲁木齐热电1号机组和华电包头1、2号机组的灵活性改造项目。其中,华电土右电厂1、2号机组、新疆红雁池1号机组和华电包头1、2号机组已经完成改造并并网发电,乌鲁木齐热电1号机组的灵活性改造项目主体工作也已经完成。
氢能
华电
钢结构
风电
机组
长春:首条氢能交通示范线路试运成功_太平洋号
长春市成功建成氢能示范线路,且其客车用氢皆来源于中韩示范区制氢加氢一体化站,该一体化站采用国家电投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兆瓦级高性能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装备”,以水为原料,制备高品质、高纯度氢气产品。该一体化站制氢电源采用日间光伏及夜间谷电供应,使其达到零碳排放。加氢机会根据车内余压情况动态调整加氢压力,一台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完成加注用时不到15分钟,充满后可载客45人行驶600公里,比纯电动车续航还长。此技术可应用于交通、工业、电力、建筑、冶金、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将有望推动氢能使用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占比提高。
氢能
氢气
制氢
示范区
长春
我国氢能产业链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位列第一,2020 年为 98.93 亿吨,2021 年为 105.23 亿吨,2022 年的碳排量预计下降 0.9%,但也处于超过 100 亿吨的高排放水平,高于位列二、三、四位国家碳排放量的总和。对于终端用能来说,可以把氢作为主要能源,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氢电互补体系实现工业用能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氢
氢能
制氢
氢气
能源
中科院原院长:碳中和下能源3大方向!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至363亿吨,创历史新高。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9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3%。同时,绿氢作为一种更为环保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在实现能源转型和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绿氢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各国政策的影响,预计将逐步增长。
核聚变
储能
能源
二氧化碳
烯烃
氢能行业两大新突破!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氢能作为清洁脱碳的二次能源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已超过4000万吨,目前已有“西氢东送”纯氢输送管道和利用现有油气管道的天然气掺氢技术取得突破,将进一步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此外,上海、广州等地的氢能源车以网约车形式开始运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累计接入氢燃料电池车10564辆。虽然氢能源具备能量密度高、零污染、储量丰富等优势,但是密度低、过于活跃、成本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未来氢能应用领域将进一步多元化,包括交通、储能、发电和工业四大类。预计到2050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氢
氢气
氢能
管道
能源
氢能产业潜力大 应加强产业创新能力——聚焦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
国内氢能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它被视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15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氢能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此次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指导。据数据显示,我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各地要加强协同发展,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把产业基础打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本次大会上,17个氢能产业重点项目进行了启动、投产、签约仪式,为氢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氢能
产业
创新能力
竹林
向海
不了
确定
